见证城市发展感受全域统筹 加快建设现代化新李沧
“十二五”时期是李沧经济社会发展发生深刻变化的五年。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,在历届区委区政府打下的良好发展基础上,全区广大干部群众抢抓机遇、拼搏进取,积极融入大青岛“全域统筹、三城联动”空间战略,围绕“拥湾枢纽、生态商都”发展定位,统筹推进城市功能再造、经济活力注入、发展环境改善、民生质量提升四大任务,加快建设活力宜居幸福的现代化新李沧。2014年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成功举办,国家铁路网一级枢纽站——铁路青岛北站投入运营,累计完成157项民生实事,群众幸福感不断提高。 产业发展之变:
把握”转调创“主题主线,加快由传统生产功能区向现代服务功能区转变
“十二五”期间是李沧传统工业加快外迁的五年,五年来累计关停并转青钢、碱业等老企业厂区50余家,给全区稳增长、稳税收形成了很大压力。为此,李沧坚持把转方式调结构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,坚决打好转方式调结构主动仗,坚持“退二进三”与“优二进三”相结合,坚持税源引入与产业培育相结合,二三产业比例由“十一五”末的55.3:44.7调整为35.1:64.9,经济发展实现量质齐升。主要经济指标实现年均两位数增长,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.5%,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3.7%,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4.3%,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0.9%。累计引进过亿元产业类项目54个,总部经济、商务楼宇、金融服务、旅游休闲和文化创意等新兴业态不断涌现。维客、利客来、北方国贸等商贸集团日益壮大,万达、乐客城、银座、奥克斯等新兴城市商业综合体迅速崛起,商业总面积达到200多万平方米,李沧区获评“中国商业名区”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,积极融入全市“三创”战略布局,创新动能不断积聚。 “十二五”时期,李沧区在高等院校、科研院所和高端人才引进上持续发力,海军青岛潜艇学院、青岛创业大学迁址李沧;成功引进吉林大学汽车研究院项目,填补了青岛汽车产业研发空白;全区科技企业孵化器达到21家,在孵企业460余家。 人居环境之变:
抓住举办世园会有利契机,以绿色生态理念引领人居品质跃升
2014年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成功举办,是青岛继2008年奥帆赛残奥帆赛之后,青岛举办的规模最大、参与人数最多、持续时间最长的国际性活动,也是首次在李沧举办的重大国际性活动。 “十二五”时期,李沧区以2014青岛世园会举办为契机,大力推进治山治河增绿系统工程,推动城市生态品质实现跃升。五年来,完成李村河上游、金水河、大村河、楼山河等河道治理和环湾岸线整治工程,特别是李村河上游(含金水河)综合治理工程,兼顾防洪、景观、休闲等复合功能,打造成为了市区北部一条重要的生态廊道、景观廊道、休闲廊道,荣获“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”。实施绿化美化工程,新增绿化面积480万平方米,绿化覆盖率由“十一五”末38%提高到42%。充分发挥大项目对基础设施配套的拉动作用,推动基础设施配套大幅提升。铁路青岛北站投入运营,是国家铁路网一级枢纽站,是我国“四纵四横”快速铁路网和沿海快速铁路通道的重要节点。胶州湾大桥青岛端接线在铁路青岛北站南侧落地;青岛地铁1、3、8号线与铁路青岛北站垂直换乘,其中全省首条地铁——青岛地铁3号线北段通车运营,李沧区的综合枢纽效应日益彰显,区域可通达性进一步增强。实施了一批主次干道的新建、改造和打通工程,“十二五”期间,累计投资106.8亿元,新建改建道路66条,共计90.6公里,金水路、世园大道、九水路等一批主干道路建成通车,骨架路网体系更加完善。 民生质量之变:
顺应百姓更高期待,推动公共服务从“有”到“优”
五年来,李沧区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,不断加大民生投入力度,推动民生保障日趋完善。坚持东部新城区与中西部老城区统筹兼顾,在城中村和棚户区改造过程中,同步规划建设教育、医疗、文化、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,有力促进民生共享和均衡发展。五年来,高效完成201.4万平米房屋改造,2.3万户居民喜迁新居,百姓宜居梦想逐步得以实现。在中小学教育方面,随着我区城市开发建设提速,人口机械增长显著加快,不断释放出新的大量需求,“十二五”期间累计投入17亿元,新建、改扩建中小学15所,新增校舍面积近30万平方米,比“十一五”末增加1.5倍,是建区以来教育投入力度最大的时期,在硬件设施规模上再造了一个李沧教育。学校建设标准达到全市一流水平,首批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(区)验收。坚持“为民做主”向“由民做主”转变,具体关注民生,具体听取民意,具体联系群众,具体解决问题,民生服务精准度不断提高。 “十二五”时期,建成25处助老大食堂,新增养老床位1000余张,荣获“全国养老服务示范单位”。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,区市民公共服务中心投入使用,市民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完工,青岛新三医建成并投入使用,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提高。积极推动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转变,推行“城管进社区”模式,实行惠及12.5万户居民的开放式楼院卫生保洁网格化管理,社会治理能力不断增强。 精神面貌之变:
加强干部作风建设,以干部“实干指数”换取群众“幸福指数”
按照中央和省市委部署,深化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“三严三实”专题教育,形成了一系列长期管用的制度机制,把作风建设持续引向深入。继续发扬“诚信实干、奋勇争先”的李沧精神和“三上三要”(靠上、拼上、豁上,要急、要争、要抢)的工作作风,强化尚实干、勇作为、敢担当的作风要求,深入开展“不实干、不担当、不作为”问题专项整治,推动干部作风持续转变。强化督查问责,有效整合区委督查室、区政府督查室、区问责办、区考核办四个部门的力量,打通督查、考核、问责等关键环节,建立了“四位一体”联合督查制度,督查效能大幅提升。深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,持续纠正“四风”,营造了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。
“十三五”时期,李沧区将坚持创新、协调、绿色、开放、共享发展理念,着眼于品质提升、生态永续、百姓宜居、高效管理,围绕“拥湾枢纽、生态商都”发展定位,按照“一核提升、两极辐射、三轴带动、四区协同”空间发展格局,统筹推进城市功能再造、经济活力注入、发展环境改善、民生质量提升四项任务,在做优做美胶州湾东岸老城区中走在前列,开启加快建设活力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城市新征程。
把握”转调创“主题主线,加快由传统生产功能区向现代服务功能区转变
“十二五”期间是李沧传统工业加快外迁的五年,五年来累计关停并转青钢、碱业等老企业厂区50余家,给全区稳增长、稳税收形成了很大压力。为此,李沧坚持把转方式调结构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,坚决打好转方式调结构主动仗,坚持“退二进三”与“优二进三”相结合,坚持税源引入与产业培育相结合,二三产业比例由“十一五”末的55.3:44.7调整为35.1:64.9,经济发展实现量质齐升。主要经济指标实现年均两位数增长,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.5%,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3.7%,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4.3%,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0.9%。累计引进过亿元产业类项目54个,总部经济、商务楼宇、金融服务、旅游休闲和文化创意等新兴业态不断涌现。维客、利客来、北方国贸等商贸集团日益壮大,万达、乐客城、银座、奥克斯等新兴城市商业综合体迅速崛起,商业总面积达到200多万平方米,李沧区获评“中国商业名区”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,积极融入全市“三创”战略布局,创新动能不断积聚。 “十二五”时期,李沧区在高等院校、科研院所和高端人才引进上持续发力,海军青岛潜艇学院、青岛创业大学迁址李沧;成功引进吉林大学汽车研究院项目,填补了青岛汽车产业研发空白;全区科技企业孵化器达到21家,在孵企业460余家。 人居环境之变:
抓住举办世园会有利契机,以绿色生态理念引领人居品质跃升
2014年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成功举办,是青岛继2008年奥帆赛残奥帆赛之后,青岛举办的规模最大、参与人数最多、持续时间最长的国际性活动,也是首次在李沧举办的重大国际性活动。 “十二五”时期,李沧区以2014青岛世园会举办为契机,大力推进治山治河增绿系统工程,推动城市生态品质实现跃升。五年来,完成李村河上游、金水河、大村河、楼山河等河道治理和环湾岸线整治工程,特别是李村河上游(含金水河)综合治理工程,兼顾防洪、景观、休闲等复合功能,打造成为了市区北部一条重要的生态廊道、景观廊道、休闲廊道,荣获“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”。实施绿化美化工程,新增绿化面积480万平方米,绿化覆盖率由“十一五”末38%提高到42%。充分发挥大项目对基础设施配套的拉动作用,推动基础设施配套大幅提升。铁路青岛北站投入运营,是国家铁路网一级枢纽站,是我国“四纵四横”快速铁路网和沿海快速铁路通道的重要节点。胶州湾大桥青岛端接线在铁路青岛北站南侧落地;青岛地铁1、3、8号线与铁路青岛北站垂直换乘,其中全省首条地铁——青岛地铁3号线北段通车运营,李沧区的综合枢纽效应日益彰显,区域可通达性进一步增强。实施了一批主次干道的新建、改造和打通工程,“十二五”期间,累计投资106.8亿元,新建改建道路66条,共计90.6公里,金水路、世园大道、九水路等一批主干道路建成通车,骨架路网体系更加完善。 民生质量之变:
顺应百姓更高期待,推动公共服务从“有”到“优”
五年来,李沧区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,不断加大民生投入力度,推动民生保障日趋完善。坚持东部新城区与中西部老城区统筹兼顾,在城中村和棚户区改造过程中,同步规划建设教育、医疗、文化、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,有力促进民生共享和均衡发展。五年来,高效完成201.4万平米房屋改造,2.3万户居民喜迁新居,百姓宜居梦想逐步得以实现。在中小学教育方面,随着我区城市开发建设提速,人口机械增长显著加快,不断释放出新的大量需求,“十二五”期间累计投入17亿元,新建、改扩建中小学15所,新增校舍面积近30万平方米,比“十一五”末增加1.5倍,是建区以来教育投入力度最大的时期,在硬件设施规模上再造了一个李沧教育。学校建设标准达到全市一流水平,首批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(区)验收。坚持“为民做主”向“由民做主”转变,具体关注民生,具体听取民意,具体联系群众,具体解决问题,民生服务精准度不断提高。 “十二五”时期,建成25处助老大食堂,新增养老床位1000余张,荣获“全国养老服务示范单位”。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,区市民公共服务中心投入使用,市民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完工,青岛新三医建成并投入使用,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提高。积极推动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转变,推行“城管进社区”模式,实行惠及12.5万户居民的开放式楼院卫生保洁网格化管理,社会治理能力不断增强。 精神面貌之变:
加强干部作风建设,以干部“实干指数”换取群众“幸福指数”
按照中央和省市委部署,深化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“三严三实”专题教育,形成了一系列长期管用的制度机制,把作风建设持续引向深入。继续发扬“诚信实干、奋勇争先”的李沧精神和“三上三要”(靠上、拼上、豁上,要急、要争、要抢)的工作作风,强化尚实干、勇作为、敢担当的作风要求,深入开展“不实干、不担当、不作为”问题专项整治,推动干部作风持续转变。强化督查问责,有效整合区委督查室、区政府督查室、区问责办、区考核办四个部门的力量,打通督查、考核、问责等关键环节,建立了“四位一体”联合督查制度,督查效能大幅提升。深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,持续纠正“四风”,营造了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。
“十三五”时期,李沧区将坚持创新、协调、绿色、开放、共享发展理念,着眼于品质提升、生态永续、百姓宜居、高效管理,围绕“拥湾枢纽、生态商都”发展定位,按照“一核提升、两极辐射、三轴带动、四区协同”空间发展格局,统筹推进城市功能再造、经济活力注入、发展环境改善、民生质量提升四项任务,在做优做美胶州湾东岸老城区中走在前列,开启加快建设活力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城市新征程。
(
编辑:刘敏
)
文章热词:
上一篇:崂山区集群化办公商圈成型
下一篇:下月起一批新规改变生活 营改增将全面推行
延伸阅读:
最新资讯
-
下月起一批新规改...
禁止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介绍、组织...
-
见证城市发展感受...
“十二五”时期是李沧经济社会发...
-
崂山区集群化办公...
“每天上下班时间,海尔路与...
-
莱西市入选"休闲...
记者26日从莱西市相关部门获悉,...
-
青岛地铁3号线全...
地铁3号线北段开通后,市民一直关...
家居生活
-
没有记录!
网友评论